![]() 电池及电动单车
专利摘要: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及电动单车。该电池包括:外壳组件和把手组件,外壳组件包括左外壳和右外壳,左外壳顶端设有第一半槽,右外壳的顶端设有第二半槽,第一半槽和第二半槽相对设置并共同限定出一安装空间;把手组件包括把手和安装壳,安装壳安装在安装空间内、并与外壳组件紧固连接,左外壳、右外壳以及安装壳共同围成用于安装电芯的容纳腔;安装壳的顶面上设有凹槽,把手设于凹槽内、并与安装壳紧固连接。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电池,把手组件是由把手与安装壳共同组装成一个整体,且该整体与电池的外壳组件连接,与相关技术中把手与电池顶端的凹陷的侧壁连接相比,提高了把手组件的结构稳定性。 公开号:CN214336829U 申请号:CN202023335909.2U 申请日:2020-12-30 公开日:2021-10-01 发明作者:李彦甲;许连威;阴荣生 申请人:Beijing Qisheng Technology Co Ltd; IPC主号:H01M50-244
专利说明:
[n0001]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车辆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及电动单车。 [n0002] 电动单车以电池作为能源,利用电力来进行驱动,与传统的人力脚踏车相比,电动单车具有速度快、省力等优点,因而受到人们的青睐。 [n0003] 对于电池设置在鞍座的下方的电动单车而言,电池通常包括壳体和安装在壳体内的电芯,壳体与电动单车的电池仓相适配,且壳体的顶端形成有凹陷,凹陷内设有把手,把手的两端与凹陷的侧壁可拆卸的连接,把手用于供用户握持,使得用户能够方便的拿取电池。其中,把手通常为橡胶把手或者塑料把手,并且当把手为塑料把手时,为了避免把手的体积过大而导致电池的空间利用率低,塑料把手的厚度不能过大。 [n0004] 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传统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把手的结构稳定性差。 [n0005]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及电动单车,用以解决电池的把手的结构稳定性差的问题。 [n0006] 一方面,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包括:外壳组件和把手组件,外壳组件包括左外壳和右外壳,所述左外壳顶端设有第一半槽,所述右外壳的顶端设有第二半槽,所述第一半槽和所述第二半槽相对设置并共同限定出一安装空间;把手组件包括把手和安装壳,所述安装壳安装在所述安装空间内、并与所述外壳组件紧固连接,所述左外壳、右外壳以及所述安装壳共同围成用于安装电芯的容纳腔;所述安装壳的顶面上设有凹槽,所述把手设于所述凹槽内、并与所述安装壳紧固连接。 [n0007] 如上所述的电池,其中,所述安装壳包括往所述容纳腔的内部凸出的凸出部、以及环绕所述凸出部的搭接凸缘;所述左外壳和/或右外壳上设有用于插装部分所述搭接凸缘的插槽,所述左外壳的插槽靠近所述第一半槽,所述右外壳的插槽靠近所述第二半槽;在所述左外壳与所述右外壳连接时,所述安装壳被限制在所述安装空间内。 [n0008] 如上所述的电池,其中,所述左外壳的内顶壁和/或右外壳的内顶壁连接有第一限位板以及与所述第一限位板连接的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及第二限位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左外壳和所述右外壳的对接方向平行,所述左外壳的插槽由所述第一限位板、第二限位板和所述左外壳的内顶壁共同围成,所述右外壳的插槽由所述第一限位板、第二限位板和所述右外壳的内顶壁共同围成。 [n0009] 如上所述的电池,其中,所述插槽的高度等于插装在所述插槽内的部分所述搭接凸缘的高度。 [n0010] 如上所述的电池,其中,所述插槽的槽壁上设有限位条,所述限位条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左外壳和所述右外壳的对接方向,所述搭接凸缘的顶部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沿第一水平方向延伸,所述限位条插设于所述限位槽内,以限制所述安装壳沿垂直于所述左外壳和右外壳对接的方向的位移。 [n0011] 如上所述的电池,其中,所述第一半槽和/或所述第二半槽的槽侧壁上设有承接台,所述承接台的顶壁与所述外壳组件的内壁共同限定出用于插装部分所述搭接凸缘的容止槽,所述容止槽用于限制所述安装壳沿高度方向的位移。 [n0012] 如上所述的电池,其中,所述容止槽的槽壁上设有限位筋,插装在所述容止槽内的部分所述搭接凸缘的边缘设有止抵槽,所述止抵槽沿第二水平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与所述第二水平方向垂直,所述限位筋与所述止抵槽的槽底壁相抵。 [n0013] 如上所述的电池,其中,所述安装壳包括底板以及连接所述底板与所述搭接凸缘的围板,所述搭接凸缘呈矩形,所述围板为弧形板;所述第一半槽的槽底壁与设置在所述第一半槽的承接台的底部之间连接有支撑筋,和/或,所述第二半槽的槽底壁与设置在所述第二半槽的承接台的底部之间连接有支撑筋,所述围板与所述支撑筋相抵。 [n0014] 如上所述的电池,其中,所述搭接凸缘的底部与所述安装壳的外壁之间连接有加强筋。 [n0015] 如上所述的电池,其中,所述把手与所述安装壳通过紧固螺钉螺接固定;或者,所述把手与所述安装壳通过一体成型工艺形成为一体式结构。 [n0016] 如上所述的电池,其中,所述把手组件为金属把手组件。 [n0017] 另一方面,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动单车,包括:车架、鞍座以及本公开的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的电池,所述车架上形成有电池仓,所述电池安装在所述电池仓内。 [n0018]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及电动单车,该电池包括外壳组件和把手组件,外壳组件包括左外壳和右外壳,左外壳顶端设有第一半槽,右外壳的顶端设有第二半槽,第一半槽和第二半槽相对设置并共同限定出一安装空间;把手组件包括把手和安装壳,安装壳安装在安装空间内、并与外壳组件紧固连接,左外壳、右外壳以及安装壳共同围成用于安装电芯的容纳腔;安装壳的顶面上设有凹槽,把手设于凹槽内、并与安装壳紧固连接。通过上述设置,把手组件是由把手与安装壳共同组装成一个整体,且该整体与电池的外壳组件连接,与相关技术中把手与电池顶端的凹陷的侧壁连接相比,提高了把手组件的结构稳定性。 [n0019] 本公开的各种可行实施例及其技术优势将在下文详述。 [n0020]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n0021]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电动单车的整体示意图; [n0022]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n0023]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电池的一种分解示意图; [n0024]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电池的另一种分解示意图; [n0025] 图5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n0026]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右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n0027] 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右外壳与把手组件连接的剖视图; [n0028] 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安装壳在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n0029] 图9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电池的剖视图; [n0030] 图10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安装壳在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n0031] 附图标记: [n0032] 100:电动单车; [n0033] 1:车架; [n0034] 2:前车轮; [n0035] 3:后车轮; [n0036] 4:鞍座; [n0037] 5:电池; [n0038] 11:前叉; [n0039] 12:后叉; [n0040] 51:外壳组件;510:左外壳;511:右外壳;512:第一限位板;513:第二限位板;514:限位条;515:承接台;516:限位筋;517:支撑筋;518:承接壁; [n0041] 52:把手组件;521:安装壳;5210:搭接凸缘;5211:限位槽;5212:止抵槽;522:把手;523:加强筋; [n0042] 53:电芯。 [n0043]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公开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公开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公开的概念。 [n0044]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n0045] 电动单车上具有电池和电驱动装置,这是电动单车区别于传统单车的主要零部件。常见的,电池包括壳体和安装在壳体内的电芯,壳体与电动单车的电池仓相适配,壳体的顶端设有把手,把手与壳体的顶面共同限定出供用户握持的空间,则用户通过抓持把手即可拿取电池。但是,此时的把手凸出设置在电池的顶端,导致电池的高度增大。当电动单车的电池设置在鞍座的下方时,鞍座的高度也较高,影响用户的舒适性。 [n0046]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相关技术中,电池上壳体的顶端形成有凹陷,把手设于凹陷内,把手的两端与凹陷的侧壁可拆卸的连接。采用这样的方式,虽然可以避免电池的高度过大,但当把手的厚度或者体积过大时,电池顶端的凹陷也较大,进而会导致壳体内部供电芯安装的空间的利用率低,因此把手的厚度不能过大。然而,由于把手通常为橡胶把手或者塑料把手,当把手的厚度较小时,把手的结构稳定性差。 [n0047] 有鉴于此,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及电动单车,在该电池中,把手组件是由与电池的外壳组件紧固连接的安装壳、以及与安装壳紧固连接的把手共同组成的一个整体,该整体的结构可靠性更高。 [n0048] 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以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中不再赘述。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实施例进行描述。 [n0049]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径向”、“轴向”、“内”、“外”、“前”、“后”、“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实施例的限制。 [n0050]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电动单车的整体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动单车100,电动单车100利用电力来驱动,与传统的人力脚踏车相比,无需骑行者蹬踏脚踏装置来进行驱动,使用方便,省力。值得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动单车100可以作为共享单车来使用,以为用户提供电动单车100共享服务,使得用户出行方便。 [n0051] 具体来说,电动单车100包括车架1以及安装在车架1上的前车轮2、后车轮3、电池5、电驱动装置和鞍座4,车架1为前车轮2、后车轮3、电驱动装置和鞍座4等装置提供支撑,鞍座4用于供骑行者乘坐。 [n0052] 车架1上设置有立柱以及与立柱的底端连接的前叉11,前车轮2的轮心处设有前轮轴,前轮轴可转动的安装在前叉11上。车架1的后部连接有后叉12,后车轮3的轮心处设有后轮轴,后轮轴可转动的设置在后叉12上。车架1上还设置有用于容置电池5的电池仓,电池仓对电池5起到了防护作用。其中,电池仓可以设置在鞍座4的下方、并与后叉12连接。 [n0053] 电驱动装置可以包括电机、中轴、飞轮、牙盘以及链条,车架1的中部设有轴孔,中轴安装在轴孔内,牙盘套装在中轴上,飞轮套装在后轮轴上,链条跨绕在飞轮和牙盘上,电机与电池5电连接、并用于驱动中轴转动。电动单车100运行时,电池5为电机提供电能,电机驱动中轴转动,套装在中轴上的牙盘通过链条带动飞轮转动,飞轮带动后轮轴以及后车轮3转动,前车轮2随之转动,进而使得电动单车100能够快速行驶到目的地。 [n0054]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电池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电池的一种分解示意图。参照图2和图3,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电池5包括电芯53、外壳组件51和把手组件52,外壳组件51用于保护安装在其内部的电芯53,把手组件52用于供用户握持,以便于拿取电池5。 [n0055] 具体的,外壳组件51包括左外壳510和右外壳511,左外壳510与右外壳511相互对接在一起,且左外壳510与右外壳511可拆卸的相连,由此,左外壳510和右外壳511能够拆离开来,以便于将电芯53从外壳组件51内取出并进行维护和更换。其中,左外壳510与右外壳511相互对接应当做广义理解,也即可以理解为以下情形:一种情形中,左外壳510的端面与右外壳511的端面相抵;另一种情形中,右外壳511的内壁上形成有环形壁,左外壳510的端面容纳在右外壳511的开口内、并与右外壳511的环形壁相抵;再一种情形中,左外壳510的内壁上形成有环形壁,右外壳511的端面容纳在左外壳510的开口内、并与左外壳510的环形壁相抵。 [n0056] 外壳组件51的形状不限于长方体状,也可以为圆柱状或者棱柱状等规则形状或者其他的不规则形状。较佳的,外壳组件51呈长方体状,此时的外壳组件51内部的空间利用率高。在该示例中,左外壳510和右外壳511也均呈长方体状。 [n0057] 本实施例对左外壳510和右外壳511的连接方式不做限制,例如,左外壳510与右外壳511螺接,或者,左外壳510与右外壳511插接连接。图3所示的示例中,左外壳510内壁的四个角端均设有一个连接柱,连接柱上设有通孔,右外壳511内壁的四个角端均设有一个螺柱,螺柱上设有螺纹连接孔,通孔和螺纹连接孔的中轴线均平行于左外壳510与右外壳511的对接方向。在左外壳510与右外壳511相对接时,每一通孔均与一个螺纹连接孔同轴,紧固螺钉穿过通孔后与螺纹连接孔配合,以使左外壳510和右外壳511通过紧固螺钉连接在一起。 [n0058] 其中,左外壳510与右外壳511配合的顶端设有第一半槽。具体的,第一半槽可以由左外壳510的顶面往左外壳510的内部凹陷形成,此时的第一半槽的槽底壁与左外壳510的顶面通过槽侧壁相连;或者,左外壳510的内壁上水平安装有槽底壁,槽底壁与左外壳510的顶面之间具有间隙,则第一半槽可以由水平设置的槽底壁与左外壳510的顶面共同围成,此时的第一半槽与左外壳510的内部相连通。 [n0059] 右外壳511与左外壳510配合的顶端设有第二半槽,第一半槽和第二半槽相对设置,两者相连通以共同围成供把手组件52容纳的安装空间。具体的,第二半槽的形成方式和第一半槽类似,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n0060] 值得说明的是,当左外壳510和右外壳511对接时,第一半槽的槽底壁和第二半槽的槽底壁之间可以具有间隙,此时置于安装空间的把手组件52的底部与左外壳510以及右外壳511共同围成用于容置电芯53的容纳腔。 [n0061] 把手组件52包括把手522和安装壳521,安装壳521安装在第一半槽和第二半槽围成的安装空间内,且安装壳521与外壳组件51紧固连接,安装壳521的顶面上设有凹槽,把手522设于凹槽内、并与安装壳521紧固连接。 [n0062] 其中,设于凹槽内的把手522的顶面可以与外壳组件51的顶端平齐,也可以低于外壳组件51的顶端。这样,把手522没有超出外壳组件51的顶面,则电池5的高度不会因把手522而增加,对于电池5安装在鞍座4下方的电动单车100而言,鞍座4的高度不会增高,进而有利于避免用户的舒适度受影响。 [n0063] 通过上述设置,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把手522与安装壳521共同组装成一个整体,且该整体与电池5的外壳组件51连接,与相关技术中把手522与电池5顶端的凹陷的侧壁连接相比,提高了把手组件52的结构稳定性。因此,当把手522为橡胶把手522或者塑料把手522时,即便把手522的厚度较小,把手组件52也可以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则凹槽的深度可以较小,进而有利于避免把手组件52占据较大的空间而导致电池5内部的空间利用率低。 [n0064] 继续参照图3,安装壳521包括往容纳腔的内部凸出的凸出部、以及环绕凸出部形成有搭接凸缘5210。安装壳521与外壳组件51紧固连接,且两者的连接方式被配置成在能够拎持电池5的同时还不影响左外壳510和右外壳511之间的拆装。根据安装空间的形状合理的设计安装壳521的形状,例如,搭接凸缘5210的形状可以为矩形或者圆形,安装壳521的形状可以为长方体状或者半球状。 [n0065] 在一种示例中,安装壳521与左外壳510以及右外壳511均通过紧固螺钉连接。在该示例中,电池5的一种示例性的拆卸过程为先旋拧连接安装壳521与左外壳510及右外壳511的紧固螺钉,将安装壳521从外壳组件51上拆卸下来,再旋拧连接左外壳510与右外壳511的紧固螺钉,将左外壳510和右外壳511分离,进而可以将电芯53从容纳腔取出。 [n0066] 在另一种示例中,左外壳510和右外壳511中的至少一者上设有用于插装部分搭接凸缘5210的插槽,左外壳510的插槽靠近第一半槽,右外壳511的插槽靠近第二半槽;在左外壳510和右外壳511连接时,安装壳521被限制在安装空间内。 [n0067] 若左外壳510和右外壳511中仅有一者设有与搭接凸缘5210插装的插槽,另一者可以与安装壳521通过螺钉进行连接。以右外壳511设有插槽为例,电池5的一种示例性的拆卸过程为先旋拧连接左外壳510与右外壳511的紧固螺钉,左外壳510和右外壳511松开,之后沿平行于左外壳510和右外壳511的对接方向移动左外壳510远离右外壳511,则与左外壳510螺接的把手组件52随左外壳510移动,搭接凸缘5210从插槽滑出,左外壳510和右外壳511分离,进而可以将电芯53从容纳腔取出。 [n0068]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电池的另一种分解示意图。若左外壳510和右外壳511均设有与搭接凸缘5210插装的插槽,搭接凸缘5210可以不与外壳组件51螺接,也即搭接凸缘5210仅插装在外壳组件51上,左外壳510和右外壳511相互连接以将搭接凸缘5210夹紧在安装空间内,使得把手组件52稳定的安装。在该示例中,如图4所示,电池5的一种示例性的拆卸过程为旋拧连接左外壳510与右外壳511的紧固螺钉,再沿平行于左外壳510和右外壳511的对接方向拉动左外壳510远离右外壳511,则部分搭接凸缘5210从左外壳510的插槽脱出、且还有部分搭接凸缘5210仍然插装在右外壳511的插槽内,由于左外壳510和右外壳511已经分离,所以电芯53可以从容纳腔取出。 [n0069] 与安装壳521和左外壳510及右外壳511均通过紧固螺钉连接相比,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在不拆卸把手组件52的情况下,电芯53依然能够从容纳腔内取出,拆卸方便。而且,还有利于避免在外壳组件51上开设用于与安装壳521螺接的螺孔而导致外界的雨水容易从螺孔渗入到容纳腔内,从而有利于避免电芯53受潮而导致电气性能受影响。 [n0070]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半槽是由水平设置的槽底壁与左外壳510的顶面共同围成的,这样,第一半槽的槽底壁和左外壳510的顶面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能够供搭接凸缘5210与安装壳521的弯折连接处容置,以使搭接凸缘5210能够插装在左外壳510的插槽上。同理,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半槽是由水平设置的槽底壁与右外壳511的顶面共同围成的。 [n0071] 图5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右外壳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右外壳与把手组件连接的剖视图。具体来说,右外壳511的内顶壁连接有第一限位板512以及与第一限位板512连接的第二限位板513,第一限位板512和第二限位板513的延伸方向均与左外壳510及右外壳511的对接方向平行,该第一限位板512、第二限位板513以及右外壳511的内顶壁共同围成右外壳511上的插槽。可以理解的是,因为第一限位板512与右外壳511的内顶壁连接,所以插槽位于外壳组件51的内部。 [n0072] 其中,第一限位板512可以垂直于右外壳511的内顶壁、也可以倾斜于右外壳511的内顶壁。当然,可以理解的是,第二限位板513也可以垂直于第一限位板512设置或者倾斜于第一限位板512设置,只要第一限位板512和第二限位板513能够承载搭接凸缘5210即可。 [n0073] 例如,如图5至图7所示,第一限位板512与右外壳511的内顶壁垂直连接,第二限位板513与第一限位板512垂直连接。 [n0074] 再例如,第一限位板512与右外壳511的内顶壁之间的夹角为30°,第二限位板513与第一限位板512垂直连接。相应的,搭接凸缘5210的底部形成有三角形状的搭接条,搭接条与插槽配合。这样设置,第二限位板513能够限制搭接凸缘5210沿垂直于左外壳510和右外壳511对接的方向的位移,使得安装壳521在该方向上无法移动,有利于避免用户拎持电池5时把手组件52相对于外壳组件51运动。 [n0075] 又例如,第一限位板512与右外壳511的内顶壁垂直连接,第二限位板513与第一限位板512之间的夹角为60°。 [n0076] 图7所示的示例中,右外壳511上可以设有两个插槽,两个插槽相对设置,且一个插槽靠近第二半槽的左侧,另一个插槽靠近第二半槽的右侧。由此,搭接凸缘5210可以插装在右外壳511的两个插槽内,进而有利于提高安装壳521与右外壳511的连接稳定性。 [n0077] 类似的,左外壳510的内顶壁也可以连接有第一限位板512以及与第一限位板512连接的第二限位板513,第一限位板512和第二限位板513的延伸方向均与左外壳510及右外壳511的对接方向平行,该第一限位板512、第二限位板513以及左外壳510的内顶壁共同围成左外壳510上的插槽。其中,第一限位板512可以垂直于左外壳510的内顶壁、也可以倾斜于左外壳510的内顶壁。当然,可以理解的是,第二限位板513也可以垂直于第一限位板512设置或者倾斜于第一限位板512设置,只要第一限位板512和第二限位板513能够承载搭接凸缘5210即可。 [n0078] 可选的,左外壳510上也可以设有两个插槽,两个插槽相对设置,且一个插槽靠近第一半槽的左侧,另一个插槽靠近第一半槽的右侧。 [n0079] 基于上述,以左外壳510和右外壳511上均设有两个插槽为例,若搭接凸缘5210为矩形,矩形的搭接凸缘5210的第一侧边的一端和第二侧边的一端插装在左外壳510的插槽内,第一侧边的另一端和第二侧边的另一端插装在右外壳511的插槽内,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相互平行、且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均平行于水平面。 [n0080] 进一步地,插槽的高度可以等于插装在插槽内的搭接凸缘5210的高度。由此,插槽限制了安装壳521沿高度方向的位移,使得安装壳521在高度方向上无法运动,有利于提高安装壳521在外壳组件51上的稳定性,从而有利于避免用户拎持电池5时把手组件52相对于外壳组件51运动。 [n0081] 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安装壳在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图7和图8所示,插槽的槽壁上还进一步的设置有限位条514,限位条514的延伸方向平行于左外壳510和右外壳511的对接方向,也即限位条514的延伸方向与第一限位板512和第二限位板513的延伸方向平行。搭接凸缘5210的顶部设有限位槽5211,限位槽5211沿第一水平方向延伸,限位条514插设于限位槽5211内,以限制安装壳521沿垂直于左外壳510和右外壳511对接的方向的位移。由此,限位条514阻挡搭接凸缘5210,使得安装壳521在垂直于左外壳510和右外壳511对接的方向的位移受限,进一步有利于提高安装壳521在外壳组件51上的稳定性,从而有利于避免用户拎持电池5时把手组件52相对于外壳组件51运动。 [n0082] 其中,设有限位条514的插槽的槽壁应当作广义理解,也即插槽的槽壁可以指左外壳510的内顶壁或者右外壳511的内顶壁,此时的限位条514设置在左外壳510的内顶壁或者右外壳511的内顶壁上,或者插槽的槽壁也可以指第二限位板513用于支承搭接凸缘5210的侧壁,此时的限位条514设置在第二限位板513上。 [n0083] 图9为本公开实施例中电池的剖视图。如图5、图6和图9所示,第二半槽的槽侧壁上还可以设有承接台515,承接台515的顶壁与右外壳511的内壁共同限定出用于插装部分搭接凸缘5210的容止槽。这样设置,搭接凸缘5210有更多的部分插装在外壳组件51上,有利于提高安装壳521的安装可靠性。 [n0084] 较佳的,第一半槽的槽侧壁上也设有承接台515,该承接台515的顶壁与左外壳510的内壁共同限定出用于插装部分搭接凸缘5210的容止槽。由此,搭接凸缘5210有更多的部分插装在外壳组件51上,有利于提高安装壳521的安装可靠性。 [n0085] 并且,当搭接凸缘5210呈矩形时,搭接凸缘5210的第三侧边插装在左外壳510的容止槽内,搭接凸缘5210的第四侧边插装在右外壳511的容止槽内。其中,第三侧边和第四侧边相互平行,且第三侧边及第四侧边均与第一侧边垂直。这样,矩形的搭接凸缘5210的四边均与外壳组件51插接,则外壳组件51能够同时支撑搭接凸缘5210的四边,进而有利于提高安装壳521的安装可靠性。 [n0086] 具体的,如图6所示,右外壳511的侧壁水平连接有承接壁518,承接台515包括竖直安装在承接壁518上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以及水平安装在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上的平板。 [n0087] 较佳的,容止槽沿高度方向的高度可以等于插装在容止槽内的搭接凸缘5210的高度。由此,容止槽限制了安装壳521沿电池5的高度方向的位移,使得安装壳521在电池5的高度方向上无法运动,有利于提高安装壳521在外壳组件51上的稳定性,从而有利于避免用户拎持电池5时把手组件52相对于外壳组件51运动。 [n0088] 图10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安装壳在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如图9和图10所示,容止槽的侧壁上设有限位筋516,插装在容止槽内的部分搭接凸缘5210的边缘设有止抵槽5212,止抵槽5212沿第二水平方向延伸,第二水平方向与第一水平方向垂直,限位筋516与止抵槽5212的槽底壁相抵接。也就是说,止抵槽5212设置在搭接凸缘5210垂直于限位槽5211的侧边上。 [n0089] 由此可知,搭接凸缘5210的边缘插装在限位筋516与承接台515之间,并且限位筋516和承接台515沿竖直方向的距离与搭接凸缘5210的边缘的高度相等。这样设置,限位筋516进一步限制了搭接凸缘5210沿电池5的高度方向的位移,以避免安装壳521沿竖直方向移动,进而有利于提高安装壳521在外壳组件51上的稳定性,从而有利于避免用户拎持电池5时把手组件52相对于外壳组件51运动。 [n0090] 可以理解的是,当左外壳510和右外壳511上都形成有容止槽时,相应的,左外壳510和右外壳511上均可以设置限位筋516,通过限制搭接凸缘5210在高度方向上的位移,以尽可能的提高安装壳521的安装稳定性。 [n0091] 以右外壳511上设置的限位筋516为例进行详细说明,如图6和图9所示,限位筋516包括竖直安装在右外壳511的内顶壁上的第一连接筋板和第二连接筋板、以及水平设置的止抵筋板,止抵筋板与第一连接筋板和第二连接筋板的底端连接。并且,第一连接筋板和第二连接筋板还与第二半槽的槽侧壁连接,由此,限位筋516与右外壳511具有良好、稳定的连接关系。 [n0092] 结合前文所述的内容可知,在一种可以实现的方式中,左外壳510和右外壳511上均设有插槽、限位条514、承接台515和限位筋516,且两个外壳上设置的插槽、限位条514、承接台515和限位筋516的形状一致。由此,左外壳510和右外壳511的形状基本一致,因此左外壳510和右外壳511可以采用相同的方式进行加工,提高了加工效率。而且安装过程中无需特意区分左外壳510和右外壳511,提高了组装效率。 [n0093]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6、图8和图9所示,安装壳521可以包括底板以及连接底板与搭接凸缘5210的围板。其中,第一半槽的槽底壁与左外壳510的承接台515的底部之间连接有支撑筋517,换句话说,支撑筋517的一端与第一半槽的槽底壁连接、另一端与承接壁518连接。和/或,第二半槽的槽底壁与右外壳511的承接台515的底部之间连接有支撑筋517,换句话说,支撑筋517的一端与第二半槽的槽底壁连接、另一端与承接壁518连接。并且,围板与支撑筋517相抵。如此设置,利用支撑筋517来支承安装壳521,以使安装壳521能够稳定的紧固在安装空间内。 [n0094] 较佳的,围板为弧形板,支撑筋517由第一半槽的槽底壁向承接壁518的高度逐渐变大,换句话说,支撑筋517朝向围板的侧壁倾斜设置。如此设置,支撑筋517能够与弧形的围板相适配,以稳定的支撑安装壳521。 [n0095] 继续参照图8,搭接凸缘5210的底部与安装壳521的外壁之间还连接有加强筋523。通过设置加强筋523,有利于提高安装壳521的结构可靠性。其中,加强筋523可以沿电池5的宽度方向延伸,也可以沿电池5的长度方向延伸,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做限制。 [n0096]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3所示,把手522可以呈平板状,或者把手522也可以呈“冖”字状,只要把手522与安装壳521之间的空间能够供用户握持即可。 [n0097] 其中,把手522与安装壳521的连接方式不限于螺接,也可以为焊接、粘接、卡接等方式。图3所示的示例中,搭接凸缘5210上平行的两个侧边上均设有安装槽,安装槽的槽底壁上设有螺纹连接孔,把手522的两端设有通孔,紧固螺钉穿过通孔后与安装槽上的螺纹连接孔配合,以使把手522与安装壳521螺接在一起。 [n0098] 较佳的,把手522与安装壳521通过一体成型工艺形成为一体式结构。由此,可以省去装配把手522与安装壳521的工序,进而可以提高把手组件52的组装效率。而且,在不提高成本的前提下,可以提高把手组件52的强度,使得把手组件52成为一个整体,且能够可靠的供用户持握。 [n0099] 此外,把手组件52可以由橡胶材质制成,或者把手组件52可以由塑料材质制成。当然,在一些示例中,把手组件52还可以由金属材质制成为金属把手组件52。与橡胶材质或者塑料材质相比,金属把手组件52的结构稳定性更高。 [n0100]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施例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公开的实施例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书指出。 [n0101]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来限制。
权利要求:
Claims (12) [0001] 1.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组件,包括左外壳和右外壳,所述左外壳顶端设有第一半槽,所述右外壳的顶端设有第二半槽,所述第一半槽和所述第二半槽相对设置并共同限定出一安装空间; 把手组件,包括把手和安装壳,所述安装壳安装在所述安装空间内、并与所述外壳组件紧固连接,所述左外壳、右外壳以及所述安装壳共同围成用于安装电芯的容纳腔;所述安装壳的顶面上设有凹槽,所述把手设于所述凹槽内、并与所述安装壳紧固连接。 [00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壳包括往所述容纳腔的内部凸出的凸出部、以及环绕所述凸出部的搭接凸缘; 所述左外壳和/或右外壳上设有用于插装部分所述搭接凸缘的插槽,所述左外壳的插槽靠近所述第一半槽,所述右外壳的插槽靠近所述第二半槽;在所述左外壳与所述右外壳连接时,所述安装壳被限制在所述安装空间内。 [000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外壳的内顶壁和/或右外壳的内顶壁连接有第一限位板以及与所述第一限位板连接的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及第二限位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左外壳和所述右外壳的对接方向平行,所述左外壳的插槽由所述第一限位板、第二限位板和所述左外壳的内顶壁共同围成,所述右外壳的插槽由所述第一限位板、第二限位板和所述右外壳的内顶壁共同围成。 [000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槽的高度等于插装在所述插槽内的部分所述搭接凸缘的高度。 [0005]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槽的槽壁上设有限位条,所述限位条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左外壳和所述右外壳的对接方向,所述搭接凸缘的顶部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沿第一水平方向延伸,所述限位条插设于所述限位槽内,以限制所述安装壳沿垂直于所述左外壳和右外壳对接的方向的位移。 [0006]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槽和/或所述第二半槽的槽侧壁上设有承接台,所述承接台的顶壁与所述外壳组件的内壁共同限定出用于插装部分所述搭接凸缘的容止槽,所述容止槽用于限制所述安装壳沿高度方向的位移。 [0007]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容止槽的槽壁上设有限位筋,插装在所述容止槽内的部分所述搭接凸缘的边缘设有止抵槽,所述止抵槽沿第二水平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水平方向与所述第二水平方向垂直,所述限位筋与所述止抵槽的槽底壁相抵。 [0008]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壳包括底板以及连接所述底板与所述搭接凸缘的围板,所述搭接凸缘呈矩形,所述围板为弧形板; 所述第一半槽的槽底壁与设置在所述第一半槽的承接台的底部之间连接有支撑筋,和/或,所述第二半槽的槽底壁与设置在所述第二半槽的承接台的底部之间连接有支撑筋,所述围板与所述支撑筋相抵。 [0009] 9.根据权利要求2-8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搭接凸缘的底部与所述安装壳的外壁之间连接有加强筋。 [0010] 10.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与所述安装壳通过紧固螺钉螺接固定;或者,所述把手与所述安装壳通过一体成型工艺形成为一体式结构。 [0011] 11.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组件为金属把手组件。 [0012] 12.一种电动单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鞍座以及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所述车架上形成有电池仓,所述电池安装在所述电池仓内。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JP5794636B2|2015-10-14|電動車両用電源装置の端子台 US7210548B2|2007-05-01|Electric powered vehicle JP5645077B2|2014-12-24|充電用コネクタ US20110294000A1|2011-12-01|Battery pack JP5912640B2|2016-04-27|電動車両用電源装置 US10513005B2|2019-12-24|Power tool US20100212980A1|2010-08-26|Power wheel JP2012195214A|2012-10-11|電線保持部材 TW201325979A|2013-07-01|腳踏車用的框元件與馬達 CN214336829U|2021-10-01|电池及电动单车 WO2021083215A1|2021-05-06|电动滑板车及其电池 JP2003231493A|2003-08-19|電動自転車 CN212386635U|2021-01-22|电池组件及电动单车 JPH09161749A|1997-06-20|車両用バッテリー収納装置 JP6169385B2|2017-07-26|充電コネクタ CN212386634U|2021-01-22|电池及电动自行车 CN212751059U|2021-03-19|电池及电动单车 CN210124055U|2020-03-03|一种整车控制器壳体及整车控制器 US20170113562A1|2017-04-27|Connector attachment structure for electric vehicle CN212257514U|2020-12-29|便携式换电电池包壳体 CN214216024U|2021-09-17|一种电动车护板安装结构 CN212195757U|2020-12-22|一种电池拆装结构及其车辆 CN212625910U|2021-02-26|电池模组外框及电池模组 CN209776677U|2019-12-13|电动滑板车 CN214506588U|2021-10-26|一种风扇可拆卸的蓄电池充电器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法律状态: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优先权:
[返回顶部]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CN202023335909.2U|CN214336829U|2020-12-30|2020-12-30|电池及电动单车|CN202023335909.2U| CN214336829U|2020-12-30|2020-12-30|电池及电动单车| 相关专利
Sulfonates, polymers, resist compositions and patterning process
Washing machine
Washing machine
Device for fixture finishing and tension adjusting of membrane
Structure for Equipping Band in a Plane Cathode Ray Tube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7 alpha-carboxyl 9, 11-epoxy steroids and intermediates useful therein an
国家/地区
|